最近有消息说哈马斯同意了特朗普提出的“20点计划”,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。毕竟,之前哈马斯坚决要求以色列完全撤军,连一丝妥协的空间都不留。怎么这次突然改变了立场?仔细研究协议的内容,才发现哈马斯的让步可谓是“痛苦的妥协”,甚至可以说是“断腕式”的牺牲。 最关键的让步就是在“军事存在”问题上的退让。此前,哈马斯一直坚持以色列必须彻底撤军,才愿意谈判人质交换。然而,在新的协议中,哈马斯只要求以色列撤回到“双方商定的界线”(很可能是加沙城的外围)。但以色列却依然保留了安全缓冲区和边界控制权,意味着以色列可以继续在加沙维持一定的军事影响力。这实际上是在承认自己无法彻底驱逐以色列,无法完全摆脱占领者的存在。更令人心痛的是,协议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,拆除军事设施,但以色列仍然可以以“反恐”为名,随时进行打击。这种不对称的安排,就像是让拳击手上场时自愿束缚双手,然后任由对方攻击。 政治方面的让步也非常致命。协议明确规定,哈马斯将无法参与加沙战后的治理。美国主导的“和平委员会”以及临时政府将接管这一地区。这意味着,哈马斯曾经凭借地下武装力量,成为加沙的实际控制者,但如今却因为一纸协议,失去了话语权,甚至连一个座位都没有。对于哈马斯的强硬派来说,这是一次“政治自杀”:他们曾通过选举上台,如今却连决策桌都没得坐。不过,从另一个角度看,哈马斯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。至少,他们换来了停火和人道援助。这对于加沙极度缺乏食物和水源的民众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缓解。继续战斗下去,可能会遭遇民意反噬,因此哈马斯用这些让步换取了开放过境点,允许救援物资进入,为民众提供了一线希望。 哈马斯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大的让步?背后有三重压力。首先,军事上已经难以支撑,以色列两年的空袭摧毁了哈马斯的大部分地道和指挥系统。即便是卡塔尔也公开表示“哈马斯已经没有资本继续拒绝”。其次,阿拉伯国家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。沙特和埃及虽然表面上支持巴勒斯坦,但他们更担心难民潮和地区局势的进一步恶化,因此开始逼迫哈马斯做出妥协。最后,特朗普的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策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。一方面,他承诺赦免投降的哈马斯成员,并提供安全离境通道;另一方面,他威胁如果协议不签,就支持以色列将加沙完全摧毁。 不过,这份协议能否稳定实施,依然充满不确定性。哈马斯内部已经出现了分歧,杰哈德等派系指责主和派是“叛徒”,而加沙基层的武装力量也公开表示将继续抵抗。与此同时,以色列的极右翼势力也在坚决反对,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明确表示:“绝不会允许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重新进入加沙。”更加离奇的是,特朗普竟然将“和平委员会”的主席位置留给了自己,显然是想借此重现“戴维营协议”的辉煌。但中东地区最不缺的就是那种“签完协议就撕毁”的故事。 尽管协议的第一阶段已经签署,但加沙的和平前景依然岌岌可危。最大的隐患在于,这份协议没有明确且具有约束力的全面撤军时间表。而且,哈马斯不参与加沙的治理,那么未来加沙将由谁主导,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。 因此,哈马斯的让步更多是一种“退而求进”的策略,是在巨大的压力下,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选择。这虽然解决了眼前的困难,但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和平,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未知数。真正的考验,将在于协议能否在实施过程中经受住各种复杂局势的考验。 值得一提的是,据俄罗斯卫星社10月9日的报道,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,他即将展开中东之行,可能访问埃及,并不排除前往加沙地带的可能性。
展开剩余8%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